顶部广告位
当前位置:>特别推荐>文化>正文
中国著名诗书画家杜新元艺术人生访谈录

2017-05-15 来源:中国时尚新闻网 责任编辑:蔚利斌 点击:

分享到:

什么是文化?什么是文明?言之者多,识之者少。其实,“就是一个人文的教化,倡明”。杜新元老师是践行者,其诗书画三绝合璧,被欧阳中石老师称之为“美、雅、妙”。已形成一个新的艺术风格,流派。今次访谈,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,感悟一个真正的艺术人生。 (中国企业报道艺术资本)

中国著名诗书画家杜新元艺术人生访谈录

杜新元

杜新元是一位集诗、书、画于一身的艺术家。此次,笔者有幸采访到这位有“四杜三王”之称,“阿元三绝诗书画”之誉的有成之师。聆听他畅谈艺术人生的经历,观点。感怀一位大家的人格品质和艺术魅力。

采访:杨丹菲(企业家日报记者,艺术评论家)

受访:杜新元(诗书画家)

记者:杜老师,您的笔名阿元,斋号三声阁,所谓“三声”是什么意思?

杜:风声雨声读书声,仅此而已。

记者:您有“四杜三王”之称,“阿元三绝诗书画”之誉,是从何而来?

杜:我诗学“三杜”(杜甫、杜牧、杜荀鹤)书法二王(王羲之、王献之),“四杜三王”是朋友的调侃。至于“阿元三绝诗书画”都是真实存在。

记者:您是集诗人,书家,画家於一身,可您为什么自谓“草根诗人”。

杜:我即非“书协会员”,也不是“美协会员”,於“家不沾边”。只是个普通的“中华诗词学会”会员,草根而已。

记者:刘文西老师说:“什么大家,什么大师?杜新元是真正的书画家”。

杜:刘文西老师是践行书画真谛的君子。

记者:沈鹏老师也评说过,“杜新元诗书画合璧作品是当代书画艺术发展的一次升华。”欧阳中石老师也给予“美,雅,妙”的评论。说“杜新元的每幅作品无不给人以艺术的享受,希望您引领当代书法发展”您怎么想?

杜:“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”引领风骚?我人微言轻,岂敢,岂能。

记者:您是中国书法第一个出大红袍的人,有关方面由此建议,启动书法大红袍工程,是这么回事儿吧?

杜:是的,2012年酝酿,2014年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。但我非单纯书法,而是诗书画合璧,所以不能说是书法的第一个。书法大红袍由此发轫倒是事实。

记者:目前您被誉为“大师”,“国宝”。您怎么看?

杜:当代无大师。至于“国宝”,有,那是大熊猫。有名的大熊猫都是圈养的,野生的珍稀,哪里有名?

记者:《艺术大师三人行》《中国书法大师▪杜新元》,您都是封面人物,实至名归,不是吗?

杜:谀言浮华,轻浮高举,炒作包装的时代,不足为据。需作品说话,历史存录才行。浮躁,宣嚣之下,多数人不能自持。争什么“家”“名家”,甚至坐三望四, 攫四冲五拜六。对此,我有一诗警人自警。

自视峥嵘未许夸,坐三望四己奢华。

丹青史笔颇吝啬,不买王婆叫卖瓜。

记者:这首诗有所指代?

杜:警人自警,不要对号入座。不过有一首,给范曾老师的诗,已收录在我的“大红袍”中,公开的:

欲谒先生拜大方,识君祖上姓名香。

我宗老杜乾坤句,可否楼观入岳阳?

记者:什么是坐三望四?

杜:艺术家有“家”“名家”“大家”之分。何为“家”?有个性即为“家”。再具备时代性,就是当代“名家”“名家”兼具民族性,历史性便是“大家”“大家”在创作实践与学术理论上均有建树,且成为后学之师范,影响所及当代及后世,便是大师。大家是坐三,成为大师便是望四了。

记者:您的三绝诗书画,诗词,篆隶真行草兼擅。画作方面,您说您没有经师,出蓝之誉不适合,可这些成就是如何取得的?

杜:我的一首“戏为十绝句之九”便可为你释疑:

十分根柢腑中藏,一点灵犀倏电光。

风雨多情摅血性,人间始得好文章。

中国著名诗书画家杜新元艺术人生访谈录

《春江花月夜》规格:240cm×90cm

具备天赋是首要的,文化知识的积累也是必须的,灵感的抒发,机遇的抓住,专业的历练,都是不可或缺的。而真正能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是独立意志,自由思维,而独立的意志,自由的思维就是血性。

艺术家如无血性,便无个性风格可言。

我还有两首诗,补充说明吧:

人生自是经风雨,大器晚成须有时。

菊韵兰馨真国色,岂争春早与秋迟。

艺术的成功不可急功近利,嫁对郎,入对行,天赋自具,天命难违。

我以我情画我山,他人情事不相关。

不周山折驱来用,更起昆仑柱世间。

经师是为了继承,启蒙是入门,传道,授业,解惑是登堂入室,学而似之,踪迹前人袛半坡。学而化之,青出于蓝而胜于蓝。学而破立之,自辟蹊径,自画我山,昆仑横空矣。

一日为师,可终身为父,跪事之。非自然之师,不必终生仰视之,这才是从师之道。

记者:您没有经师,全凭自学,这么多年,您也不入书协?

杜:2010年北漂之前,出于对诗书画的兴趣,是热爱,是痴迷,但于成名成家没有感觉,也无念头。以一位市级书协头头XX的话说,“杜新元,混混而已”。

2014年,当X推荐我为中书协顾问时,沈鹏老师诧异:“杜新元,竟不是书协会员,这怎么可能?”

我的回答是一首诗:

三余吟老莫咨嗟,老圃篱边遗野花。

馥郁何分墙内外,东风见赏是横斜。

2015年和2016年三声阁诗书画工作室分别在广州文德广场和北京琉璃厂赁屋落成。诗书画合璧赢得青睐,但之初还是迎来了许多询问:杜老师是书协的吗?是美协的吗?当回答不是时,多数报以不屑。看来无“家”,真是难安。

记者:听说书协、美协、画院要进行整顿,您有什么看法?

杜:应运而生,随势而变吧。吴冠中先生说要取消书协、美协、画院。

你以为可能吗?脱钩,轻势位,重作品,修文厚德,不会毕其功而于一役的。

我倒是建议去掉“家”,换成“书法学会”“美术学会”,岂不更包容,更贴切,更学术化,然而无“家”,有些人便无趣无乐了。

记者:您的造诣是三绝诗书画,独具的风格是诗书画合璧。您能具体谈谈成功的历程和诀窍吗?

杜:我不是七岁吟诗走马成的神通,也没有自幼习书画的经历,初背诗文应在读初中时,初练字是高中毕业后两年失学失业期间。至于画画,那是文革期间,搞大批判专栏的偶然机遇,其时已近而立之年。没有老师点拨,缺少书籍滋润,所赖私藏有一本唐诗三百首,一本唐宋名家词,一套古文观止,还有一套中华活页文选。至于书帖,有几帧,文革前,从旧书摊淘来的,兰亭序,颜欧柳赵楷书一套。于诗文书画只有兴趣,没有奢望,偶有梦幻迷离,却无立志高远。一幅杜牧《张好好》诗的书法影印,开启了我学书的历程:自作诗要自书之才好。学书启蒙之初,不摹贴,只临帖,读贴,背贴,且三五日一换帖。无论楷行隶草,不汲汲于形似,唯究笔势之异同,求结体之美者。创作中,实践和理论并行,理论规范实践。

诗:主张,情、境、理、趣为诗之旨。凡诗中必具其一,依律依韵而行。不作无病呻吟,不将标语口号入诗。

书:八字定义,“载义载道,汉字书写”,载艺养眼,载道养心。

画:偏爱写意山水,偶写梅兰竹菊,主张诗书入画,求一笔万里之气势,点墨千秋之功效。

三年画、十年字、一生诗。

篆隶真行草一笔,诗词曲赋歌三声。

三绝诗书画,这是中国美术最高境界,其合璧而成便是中国文化的高标,已非是单纯的艺术境界可言了。

中国著名诗书画家杜新元艺术人生访谈录

《与宋元思书》规格:240cm×90cm

记者:当下学画的,学书的,“家”以千万计,历代少有,您怎么看?

杜:传承中华文化艺术是大好事,体现了盛世繁荣。但“有高原少高峰”,却反映了欠缺创新,迟滞发展。其实所谓的高原也是海拔不高,这是现状。学之者以功利为目的,教之者,以功力为手段。褒扬批评者,无利不起早,以无知充有识。画家只画画,书家只写字,分门槛而各立门户,佯知书画同源,不晓诗文同气,更不理解诗文书画互为表里。

综看各级书协美协:“百二名家多画手,万千字匠几诗人”。

记者:书法是国粹,国画是瑰宝,如今沦为雅贿,令人忧心。

杜: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符号,国画是东方艺术的精粹,虽说是雕虫小技,却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。沦为雅贿是文化的殇逝,是道德的沦落,所以当务之急是修文厚德,不仅仅艺术家、收藏家,全民都要修文厚德。

记者:说到雅贿书画,还有江湖书法,势渐消匿,终将淘汰。那什么是精品艺术?

杜:真正的书画家都有其代表作,徐悲鸿的马,齐白石的虾,这是个性。而有故事的作品才是极致的珍稀的精品,徐悲鸿的《田横五百壮士》《愚公移山》,齐白石的《蛙声十里出山泉》。书法如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,颜真卿的《祭侄文稿》,诗歌如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《琵琶行》,这是个性+历史性。

记者:您是怎么看待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前景的?

杜:中国的诗书画是道法自然,是哲学思维所产生发展的,所以创新无穷尽,发展无止境,即使山重水复,总归柳暗花明。

毛泽东说“中华诗词一万年也打不倒”,他的两首《沁园春》便是唐宋之后的高标,诗词如此,书画亦然,三绝已是极致,合璧更胜一筹。

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绘画,西画是科学思维的产物,讲究光、色、焦点透视。古典写实堪称经典。然而自然科学越发展越精微,西画越式微。意象派、抽象派、现代主义、后现代主义各展现几十年,无可奈何花落去,最后走向行为艺术,行为艺术还是绘画吗?毕加索说“真正的艺术在东方在中国,我要生活在中国我就写书法。”

世界艺术大师如此,作为国人的我们还心存疑虑吗?

平生所羡是“三苏”“二赋”文章入画图。

我亦诗文书画印,东坡尔后及人乎?

这是我三声阁的一首诗,非自负乃自励也。

感谢您的采访。

记者:谢谢杜老师!

测试广告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