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部广告位
当前位置:>特别推荐>文化>正文
刘德筠:美哉 大篆

2017-07-31 来源:中国时尚新闻网 责任编辑:刘德筠 点击:

分享到:

刘德筠:美哉 大篆

  一花天下春

  记得那是1985年,山东省总工会号召基层工会“建家升级”,市总工会抽调我们几个人组成一个美术班子,为企业工会装饰职工之家,打那时起,我进入了学书的轨道。受先贤的影响,主攻大篆。

  在中国书法的长河中,大篆,可谓是最古老的文字了。在当今的书坛中,书写这种字体的也不泛其人。但因大篆其字数不多,且难读难记,真正潜心研究此书体的也是寥寥无几。

  大篆,也称籀文,因为其记录于字书《史籀篇》而得名。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,上承西周的金文,下启秦代的小篆,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。它与小篆统称为篆书。

  篆书是广义的,是大篆、小篆的统称。而大篆又包含了甲骨文(含原始符号)、金文、籀文、六国文字,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。小篆也称“秦篆”, 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为秦朝的通用文字,是大篆的简化字体,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、字体容易书写。有专家说:小篆是李斯所创,这个不确切,只能说李斯整理统一罢了。因为文字的演变不是偶然的。他们忽视了由大篆演变到小篆过程中,起关键性作用的《石鼓文》,《石鼓文》是大篆和小篆的分水岭。

刘德筠:美哉 大篆

  法道师德

  关于大篆和小篆的概念区分,记得孙其峰老先生打了个比方,说:小学生下课了,呼啦一下都跑到了操场上,有的做操,有的嬉闹,大篆也;铃声一响上课了,大家回到教室,整齐划一倒背着手,目视前方听老师讲课,小篆也。很形象的比喻。

  大篆中象形字占大多数。这是因为,在远古时期,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。比如一个圆圈中间加一点为“日”,一个朝下头的鸟下面加一横为“至”等等。随着语言表达的丰富,有些字难以用象形的字来表达,于是就出现了形声字,用偏旁部首来交代它们的类属,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。

  后来人们根据远古汉字的形成,总结整理出了造字法则,也就是现在所说的“六书”,即:象形、指事、形声、会意、转注、假借。

刘德筠:美哉 大篆

  铸鼎煮石

  学习大篆不是很难,要写好,就要有一定的古文字知识了。

  大篆起源于商周时期,那时写字如画画又非画画。俗话说书画同源用笔同法,但写大篆中的象形字绝不能当作画来描绘。如写“十”字, 如果造形为纯一竖划加个圆点,用笔无提按起伏、断续的变化, 则为不确切的,因为它失去了古人结绳记事的原理。

  在一篇青铜器铭文中,其字体大小不一,笔道有粗细之变,这是大篆的本来面目,也是彝器文字的韵味所在。在创作布局上要有错落变化;在笔法上,要体现象形字的魅力,直线有静感、安定感,曲线有动感、活泼感,夸张变形意趣丛生,造成不同意象。

刘德筠:美哉 大篆

  舍得

  要学习好大篆,首先要多学一些有关古文字理论知识,掌握隶属于大篆范畴的甲骨文、金文(又称钟鼎文)、籀文和六国文字其定义。

  怎样认识和书写古文字,这在当今书坛浮躁的环境中确实是个很难的课题。纵观书坛写此书体的,万象浮生:写甲骨者,一抹的追求刀锋;写大篆者,盲目的崇拜金石气。究其原因,没有潜心研究,缺乏古文字学的结果。

  写甲骨:要透过刀锋看笔锋。因甲骨文是先写而后刻,也具有“写”与“刻”之区别。刻体,因龟甲、兽骨质坚韧且富胶质,在用利器契刻后,就形成了我们习见的那种形态。写体,有明显的起止、提按,笔画肥厚、柔软而富弹性。既然今人用毛笔写甲骨文,就应该充分发挥毛笔的特征,用变化莫测的笔法丰富这种文字的表现力,不可“遍地荆棘”。

  写大篆:透过铸造看原貌。大篆是青铜器、刻石上的文字,由于自然的风化侵蚀,使我们所见到的碑帖与原貌出入甚大。我们现在看到的著名青铜器,谁也不知道当时的铸造情况如何?书写的是什么样子?制范人技术如何?铸造是否有缺陷?榫卯定位是否准确?陶范火候、铜水温度是否达到要求?铭文范嵌得是否平整?这些因素,造就了铭文的现貌。所以,大篆书家在临摹的时候,要有一种“为什么”的态度,只求形似,丢了神韵;只求金石气,多了浮躁;盲目的夸张,是永远也站不住脚的。

刘德筠:美哉 大篆

  禅茶

  西周后期,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,只是略有改变。大篆的书写逐渐线条化,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。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、柔和,笔势圆整,随着实物刻画出的线条非常简练生动。有人说:大篆是“画”出来得。那是不确切的。

  哈哈,啰啰嗦嗦,切入主题。结合名家理论,以及这几年的摸索,谈谈怎样写大篆。

  一、笔法

  多圆笔;笔致多曲,线条质感丰富;线形复杂,随手万变。

  圆笔用绞,不绞则萎。大篆的用笔无疑含有“绞”的成分,“绞”则必“转”,以说明在行笔过程中要使用笔毫不同的侧面。 “转”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达到:

  以腕为轴心摇动笔杆作曲线的“摆转”;以手指捻管直接带动的“旋锋”;“摆旋换锋”和“按转”用笔。

  以上三种,可统称为“转笔”。第三种,则为一种复合用笔。

刘德筠:美哉 大篆

  鱼乐

  二、章法

  大篆的章法与其它书体有所不同。

  需加释文;

  可横竖成行,也可只有竖行不设横行,大小长短参差错落,富于节奏感,写起来自由、自然、生动,易于根据各个字的形体特点和笔画多少随机应变,发挥出理想水平。

  三、墨色

  篆生于墨,墨生于水,水为篆之血也。成功的篆书作品,随书写者感情的起伏,同样要求其用墨在燥润浓渴之间呈现千变万化,产生无穷韵味。用墨润则有肉,燥则有骨。书之燥锋,渴笔也。淡能沉厚,浓不板滞,枯不浮涩,湿不漫漶,能得淡中之浓,浓中之淡,水墨融交,神情并茂。书之各体墨法,不尽相同,应按作者胸之成竹分施技能。书之墨法,妙在用水。蘸墨先后,大有讲究,或先蘸墨,后蘸水;或先蘸水,再蘸墨;或先墨后水再墨,或先水后墨再水,技法多样。我一般墨与水的比例是1:1,直接搅匀,控制行笔速度,以湿见焦。根据爱好,可加宿墨、涨墨,凸显线与面的对比。

刘德筠:美哉 大篆

 

  刘德筠、字葆真、号馨吾草道、前庄子、言 禾、西海佛子。1957年生,山东龙口市人,工篆书,涉汉隶,习国画。师承书法家、画家于太昌先生,国画师法一代宗师石壶先生。

  刘德筠钟爱大篆,潜心于商周至春秋中期齐鲁金文的研习,三十年如一日。在创作上,尊古而不泥古,充分利用笔、墨、纸的特性,取法、求变、创新,注重笔墨似铜水流动,在笔法和笔意的精妙统一中,融合了儒家“笔态中和”的气质,佛家“笔意超尘”的心性,道家“笔致清逸”的精神,使作品表现出一种“含而不露,密丽深沉”的“中和之美”,将大篆书体的生动活泼展现于观者。


测试广告条